计量管理专家GageTooling为大家讲解计量管理——如何确定校准周期?希望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帮助。
面对种类繁多、各式各样的量具、工具、检具、仪器、设备等,校准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校准周期过短,浪费资源;校准周期过长,不利于保障器具的可靠性甚至是人员的安全性。那么,该如何确定它们的校准周期呢?
首先可以采用设备说明书的建议值。设备原厂在该领域对其设备的专业性毋庸置疑,该建议值是比较可靠的。
如果设备说明书未给出建议值,通常可依据经验暂定校准周期为一年。ISO标准也提及到:通常校准周期为一年,除非可以提供延长或缩短周期的证据。
更多介绍:计量管理专家——保障计量的追溯性、完整性那么,当校准周期被暂定为一年,在实际工作中有哪些方法可以进一步的调整该周期呢?通常有四种方法:
自我比较法当被校准的对象按规定的校准周期进行校准之后,可以将其校准数据和前几次的校准数据进行比较,如果连续三个周期的校准结果均在规定的允许范围之内,且未形成恶化趋势、接近临界的情况,则可以依据偏差安全余量延长它的校准周期;如果发现超出规定的允许范围,则应缩短校准周期。
自我比较法比较法简单易懂,但是可能会因为某个器具的特殊情况变化,导致校准周期偏差较大,从而错失发现其偏差的良机。比如,库房里的一把游标卡尺,由于无人借用,存放环境适宜,该卡尺多年校准结果都非常好,因此被延长为两年校准。之后某天,被维修设备的工人借出,使用环境与习惯使得该卡尺磨损较快,其精度早已丢失,但是一直都没发现,直到两年后的校准才发现其有较大的偏差。
分类统计法为了避免某些器具的特殊情况,可以采用分类统计的方法,为此类别的器具给出综合性的判断。
依据器具的结构、可靠性、稳定性的不同状况进行分类,然后按照器具校准规程确定校准周期。并统计在规定周期内超差或其他不合格的器具数目,也统计合格的器具数目。在确定不合格器具时,应替除损坏的数量(比如,因跌落、进水等意外原因损坏的器具)。
若不合格器具占的比例很高(例如,大于0%),应缩短该类器具的校准周期。而当不合格器具所占的比例很低时(例如,小于10%),应延长该类器具的校准周期。
分类统计法图表推算法量具在每次校准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同一校准点,将该类量具的校准结果按时间描点,画成曲线,根据这些曲线计算出该类器具在多个校准周期内的有效漂移量,从这些图表的数据中,可推算出该类量具的最佳校准周期。
图表推算法工作时间法校准周期可以用该仪器实际工作的小时数表示,当指示器达到规定值时,将该仪器送回校准。例如,规定某仪器实际工作小时需要送检、校准。
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校准次数/费用和使用的时间成正比,用的多、损耗多,理应多校准。用的少,损耗少,理应少校准,可以很精准的节约校准费用。
该方法在实践中也有一些缺点:如果仅以实际使用时间来确定校准周期,可能会忽略掉仪器在储存、搬运或其他情况会发生的漂移或损坏。应用范围较小,仅适用于具有工作时间记录功能的仪器、设备。如果为其他器具,额外增加计时功能,会给企业/用户带来更多的费用与耗时。
工作时间法更多精彩文章:
什么是计量确认?为什么需要计量确认?如何做计量确认?计量管理——校准与检定的区别总结表计量管理软件——9个测量技巧小贴士计量软件GageTooling之量具国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