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样板工程
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持续深入推进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启动之年。昨天,记者从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扬州市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年工作要点》已印发,扬州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参与者,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已按下深度参与长三角一体化的“快进键”。今年我市将围绕基础设施、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五大重点领域,重点做好40项具体工作,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突出互联互通
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
1.推动连淮扬镇铁路扬州段建成通车、北沿江高铁开工建设,宁扬城际力争工可报批;五峰山过江通道公路接线完成桥梁、路基、隧道和房建主体工程;龙潭过江通道主桥塔桩基完工,京沪高速扩建工程涉铁先导段建成,省道宝应段、省道高邮东段建成通车。
2.统筹推进润扬第二过江通道、宁盐高速、西北绕城高速、盐宝线航道整治等前期工作,尽快实现开工。
3.推动扬州泰州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工可报批,加快推进高邮湖西通用机场前期工作。
4.继续推进京杭运河施桥船闸至长江口门段航道整治工程、通扬线高邮段航道整治工程。
5.加快长江邮轮码头、河江海水水中转基地规划选址研究,建成扬州港中航宝胜码头和仪征港务码头水工主体工程。
6.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全年新改建农村公路公里、农桥62座,宝应县、江都区创成省级“四好农村路”达标县,推动争取更多农村公路进入省“十四五”规划总盘子。
7.加快多式联运发展,做大做强“扬州港河江海多式联运”省级示范项目,鼓励发展“互联网+货运物流”等新业态,放大“网络货运”试点效应,内河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1万标箱;建成宝应中众合农产品物流园货运枢纽,加快建设韵达快递电商区域总部基地,推动枢纽经济发展壮大。
8.打造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样板工程,加快推进各项任务落实,确保今年年底前完成50%的工作量、明年年底前扬州段全面建成示范区。
9.推进淮河流域平原洼地治理扬州市境内工程、乌塔沟整治工程;加快长江堤防防洪能力提升二期工程建设,完成堤防加固45公里。
坚持创新驱动
推进产业创新一体化
1.协同突破“卡脖子”核心技术和装备,梳排编制重大创新攻关清单,推进3家省重点培育制造业创新中心争创省级试点,在机载系统、人工智能领域加快培育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左右。
2.主动对接国家《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工作方案》编制工作,培育工业APP个以上,新增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嵌入式软件产品个。全面推进5G网络建设,推动主城区5G网络建设连续覆盖,积极探索5G应用新领域、新场景、新模式。
3.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围绕高档数控机床、软件互联网、半导体分立器件、智慧照明、太阳能光伏、生物医药、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动产业持续加速转型、调高调优,确保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8%。
4.聚焦“+1”先进制造业集群,争创一批国家及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5.充分发挥科技产业综合体孵化加速功能,打造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应用验证等一站式、集成化服务平台。新增省级以上孵化器和众创空间8家,新引进企业0家。
6.深化与名校名院名所合作,支持沈飞协同创新研究院、中航机载系统共性技术中心、清华化工新材料研究院、微机电产业园和研究院、中航研究生院、中科院扬州中心、哈工大人工智能产业园等高效运营、做大做优。
7.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投入在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在企业、先进技术转化在企业”行动,全年布局形成30个以上市级重点企业实验室后备梯队,新培育30家以上省级以上“三站三中心”,市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登记备案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30亿元。
8.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计划,加大“隐形冠军”“单打冠军”培育力度,推动家企业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家企业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
9.支持科研院所重大成果研发和创新基地、创新平台建设,新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成果30项。
10.加快“数字科技”平台建设,对接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和市“云上扬州”建设,探索成立市级大型仪器共享库和科学数据信息库。
11.开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试点,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
12.加快组建产业创新联盟,推动重点企业与研发创新平台协同、与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形成“强强联合、以大带小”的创新格局。
13.加大对我市高知名度商标和专利重点企业的行政保护力度,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加强共保联治
推进绿色发展一体化
1.配合国家编制出台长三角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规划,参与制定长三角固废危废联防联治实施方案。
2.配合国家编制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安全保障规划,开展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规划与专项研究。
3.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完成宝应里运河氾水水源地达标建设。加强取水口、水源地等监测监管,防范突发水污染事件。
4.继续实施长江沿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和长江干流1公里范围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5.深入开展化工企业和化工园区专项整治,关闭退出化工企业63家以上。
6.开展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精准攻坚“”行动,提升城镇污水收集处理效能。全面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示范城市建设,建成汤汪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8万吨/日),开工建设北山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8万吨/日),提升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
着眼便利共享
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
1.参与研究发布统一的长三角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推动中航研究院研究生院落户扬州,积极引进南京邮电大学来扬开设分校、研究生院。
2.加快实施长三角三省一市跨省门诊费用直接结算互联互通,在已实现与上海、浙江地区互联互通的基础上,按照省医保局的统一部署,积极推进与安徽之间互联互通。
3.加快建设大运河文化带,聚焦大运河文化带“1+6+10”规划体系建设,编制大运河文化带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扬州段建设,加快实施大运河博物馆、隋炀帝墓遗址公园等重大标志性项目,建成运河大剧院。举办年世界运河城市论坛、第二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
4.持续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争创国家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试点城市。推动上海30万人异地养老项目落户扬州。
5.深度推动文旅融合,放大“东亚文化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世界运河之都”品牌效应,办好“东亚文化之都·中国扬州年”等系列活动,推动淮扬菜融入旅游、走向世界。
创新体制机制
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
1.参与建设“信用长三角”子站,推动长三角重点领域信用信息共享互动、跨区域联动奖惩。
2.加快长三角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共用,共同打造长三角“一网通办”特色政务服务专区。
3.加强长三角地区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协作,共同开展在基本公共服务、城市管理、旅游、信用体系等领域统一标准试点,深化质量品牌建设协作。
4.配合国家开展长三角省际跨界地区融合发展路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等课题研究。
5.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进机械装备、建筑等领域优势企业“走出去”发展,推进中德梅泰尔工业园、中德扬州智能装备产业园建设。
6.全面贯彻落实《外商投资法》和国家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28条措施,着力培大育强扶小,新增规上工业企业家、服务业重点企业家。
7.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以“多规合一”为导向,把扬州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放入长三角一体化、宁镇扬同城化等国省战略中定位谋划,统筹确定城乡发展的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科学划定“三区三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空间布局的配套协同,形成市(县)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一张蓝图”。
通讯员发改记者丁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