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考古科普系列短视频第二集出炉揭秘川地

红星新闻网(记者但唐文)12月30日报道经过近3年的筹备,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科普系列短视频第二集《奇思巧技天地人和川地建筑的竹编夹泥墙》终于杀青。这部7分钟的短视频作品,从取材、制作两大环节,竹、泥、灰、器、技五个层面向观众展示了四川传统建筑中最具特色的竹编夹泥墙工艺。

▲编蔑匠人陈长江

用纪录片揭秘竹编夹泥墙的关键技艺及研究方法

竹编夹泥墙是一种编竹为骨、外覆泥灰的墙体。抗战时期,中国营造学社西迁,不少前辈学者已注意到这种极具地方特色的墙体。刘致平在《四川住宅建筑概说》中提道:

▲《奇思巧技天地人和川地建筑的竹编夹泥墙》剧照

年春,传统建筑工艺课题组在安岳县调查大木作营造工艺时,寻访到了夹泥匠人李国锐。在工地,李师傅侃侃而谈,向我们介绍制作竹编夹泥墙的材料、工艺和工具。其后两年,课题组陆续寻访到了陈书全、赵思进、杨隆梅、陈长江、舒鹏、陈开乾等十余位匠师,以深化该专题的研究。

科普短视频《川地建筑的竹编夹泥墙》以研究人员的视角进行拍摄。开场的倒叙部分,两位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分析一块复原失败的竹编夹泥墙,多种仪器检测无果后,他们决定向竹编匠人寻求帮助。老匠师以竹、泥、灰、器、技五个字概括竹编夹泥墙中秘而不宣的关键技艺,并从取材和制作两大板块分别介绍了伐竹、取土、制灰、启篾、编织、抹灰等制作工序。

课题负责人赵芸介绍。

用早期建筑研究和传统工艺调查助力遗产保护

传统建筑工艺是工匠使用工具、加工材料的过程,文字或图像很难完整记录信息,为了系统地采集信息同时方便向公众展示,课题组自年开始拍摄赵芸说。

▲《奇思巧技天地人和川地建筑的竹编夹泥墙》剧照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设计研究中心主任余书敏表示。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设计研究中心已经进行的两大研究方向,一个是四川早期(元、明)建筑调查,主要研究古建筑形制问题;另外一个是川地传统建筑工艺调查,研究侧重工艺和做法。早期建筑研究和传统工艺调查这两大板块的研究,各有侧重点,未来古建中心将会尝试运用地理信息技术、VR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模拟等方法进行研究,推动四川地区建筑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266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