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称重行业前景及趋势分析(附报告目录)
1、行业概况
自20世纪以来,许多国家的道路运输普遍存在超载现象。据调查,德国大型载货车辆中超载车辆数量达到50%,日本达到20%,美国达到40%-60%。在此背景下,为治理超载超限运输,避免车辆超载对公路的破坏,更好地贯彻“受益者负担”原则,体现公平合理,各国开始对车辆超载检测技术进行研究。称重检测产品由静态的整车测量发展到了动态的轴重检测,即WIM动态称重(weigh-in-motion)。
相关报告: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年动态称重行业市场调研及投资趋势分析报告》
动态称重通过传感器和数据处理仪器,用来测量在特定地点,特定时间一辆行驶车辆的出现及其动态轮胎受力,计算车辆的重量、车速、轴距,确定车辆类型以及有关车辆的其他参数并且处理、显示和储存这些信息。
我国动态称重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国家加大对基础交通设施的建设投入,动态称重市场发展迅速。年之前,动态称重主要应用于超限检测领域,后来随着市场的发展,在计重收费领域广泛使用。设备主要安装在国省道干线公路,大多依托超限检测站构建;高速公路出入口处,用于超限车辆的检测处理;有些城市已经在城市桥梁上安装动态称重系统,用于桥梁超载监测。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已有多家企业从事动态称重产品制造和销售业务,不停车动态称重设备类别较多,市场上主流设备主要分为石英式、平板式(轴重)及弯板式等大类。因市场需求增长迅速,受利益的驱动,各生产企业注重产品的销售及新产品开发,售后服务人员配置不足且对配套软件分析系统的研发重视程度不足。由此,不仅造成我国动态称重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准确性及稳定性有待提高,更使得产品的附加值及利润较低。
2、行业前景因素
(1)良好的产业政策环境
国务院《计量发展规划(-年)》、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加快推进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等文件中,都明确规定了加大智能仪器仪表(动态称重)、智能交通领域发展,鼓励和支持拥有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基础和优势的产业园区发展产业集群。到年,基本形成目标一致、功能协调、运转高效、有机衔接的交通运输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总体格局,交通运输信息化普及程度大幅度提升,重点领域智能化发展取得突破,交通运输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整体水平跨入世界先进行列。良好的政策环境对推进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收费公路制度改革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实施方案》,“调整货车通行费计费方式,从年1月1日起,统一按车(轴)型收费,并确保不增加货车通行费总体负担”,“封闭式高速公路收费站入口同步实施不停车称重检测”。高速公路根据上述方案调整计重收费方式后,将从入口杜绝超限超载车辆驶入高速公路。受此影响,国省道治超迎来巨大压力。国内现有国省道治超检测站数量较少,无法满足目前治超需求。未来国省道治超应用将成为动态称重行业新的发力点。同时,为了真正落实信用治超,实现良好的治超效果,建立治超联网平台是未来科技治超的发展方向。
(2)迅猛发展的公路建设
《年全国收费公路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止年末,全国收费公路债务余额.3亿元,比上年末净增.7亿元,增长8.1%。其中,高速公路.6亿元,比上年末净增.4亿元,占债务余额的比例为94.3%。年度,全国收费公路车辆通行费总收入.9亿元。其中,高速公路.0亿元,占比为93.5%。
公路计重收费是动态称重衡器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公路里程的增加需要先进的监控、管理系统来进行资源综合管理,这为动态称重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市场需求。
(3)道路养护意识不断加强,“治超”行动常态化
我国的公路里程大幅增长,高速公路里程已达世界第一,已达到国家公路网规划(年-年)目标。未来,除公路里程的拓展外,会更加重视对现有公路的养护,“治超”行动即是重要体现。“治超”是指车辆超载超限治理。其中,超限是指汽车装载超过公路对其的限值,主要研究的是车辆装载与公路的关系,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