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5月下旬起,潍坊市启动了中心城区地下管线普查工程,管线长度估算超过公里,目前普查工作已经全面展开。通过此次普查,将全面摸清中心城区地下管线现状,实现对地下管线的信息化管理,维护地下管线的运行安全。
作业人员分工协作
6月14日上午,记者来到东风东街与和平路交叉口北侧路东看到,在人行道上的一处检查井位置,有几名地下管线普查人员正在作业。
记者看到,这一组普查人员共有5人,其中一名作业人员在用毒气检测仪检查井下气体情况符合规定作业标准后,佩戴好安全绳、安全帽下井作业。记者看到,这名作业人员下井后,对井内的管线情况进行了仔细的检查,并用米尺对相关数据进行了测量,在测量的过程中,地面作业人员则使用手持机对他报上来的信息进行现场录入。
随后,地面上的两名作业人员运用管线仪,沿着这处检查井的位置,自北向南进行地下隐蔽管线检测。如果两个检查井的距离超过75米,则要增加隐蔽点标记,以提高检测精度。整个检测过程非常智能化,作业人员只需要拿着管线仪对准地面,边走边测,地下管线的有关信息就能反馈出来。在地下管线的地面节点位置,作业人员将管线的代码编号标记在路面上,便于后期的自检、巡检和监理检查。
记者看到,还有一名作业人员利用数字全站仪,测量管线具体位置的平面坐标和高程,对地下管线进行精准定位。
专业仪器确保精度
据施工单位山东正元地球物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张志刚介绍,一般情况下,在进行地下管线检测井下作业时,都是四人一组,监护人员、井下有限空间作业人员、录入人员分工协作。
地下管线主要分为明显点和隐蔽点两种,有检查井处就是明显点,作业人员可以直接下井检测。但大部分管线都埋设于地下,无法直观进行检测,检测人员就需要借助管线探测仪器的帮助,通过电磁波的发射与接收,探测出敷设于地面之下的管线属性。管线仪对于地下管线的位置、走向等信息的探测精准度非常高,平面误差不超过10厘米,深度误差不超过15厘米。
现场作业技术人员郭飞告诉记者,他们公司研发了一款数据采集前端APP,作业人员收集上来的数据,可以现场录入到APP当中,直接进行测绘,在减少后期工作量、提高效率的同时,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
拟年底完成外业普查
地下管线是城市运行的“血管”,其综合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城市是否能够正常运行。早在年至年,我市就曾经对城区的地下管线进行过一次普查,但当时普查范围较小,面积仅为平方公里,管线长度仅为公里。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地下管线的情况日趋复杂,亟需摸清城市地下管线的全部“家底”。
据市市政公用事业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次中心城区地下管线普查的范围包括奎文区、潍城区、坊子区、寒亭区、经济区、高新区、保税区,总面积达到平方公里,管线长度估算余公里。
此次普查的对象主要包括市政道路、公路及沿河道埋设的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等各类管线。通过全面普查,将摸清我市中心城区地下管线的种类、数量、功能属性、材质、管径、平面位置、埋设方式等信息。
截至目前,各标段已经全面进场作业,投入测绘人员余人,仪器余台。预计今年年底基本完成外业普查任务,并同步建设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记者赵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