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开国大典的时候,我们刚刚组建的空军只能凑出17架飞机参加阅兵式,因为实在显得有点少,只能来回飞了两遍撑撑场面,而且鉴于当时的外交环境,有参加阅兵的飞机有四架还挂着实弹,这在世界历史上也是少见的。
为此国家花了大量的资源,投入到国防航空的建设,三线建设时期修建了四个航空基地,年10月1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上,参与阅兵的飞机,仅仅陕飞集团自主设计生产的特种飞机,就有18架。而陕飞集团的前身,就是三线建设中,在陕西汉中地区修建的基地。
基地在网络上的资料很少,原因很简单,就是他如今改制成为的陕飞集团,仍旧是一家有一定保密级别的军工企业,所以我们这里只谈历史,只谈解密的内容。
如果你在网上搜索基地,官方的介绍是这样的,基地曾是三线建设时期,当时的第三机械工业部,也就是后来的航空工业部,在汉中地区建立的一个军品生产基地。
主要产品有运8军用运输机及配件、"霹雳"2号空对空导弹等。该基地相关信息曾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密。
年代后拆分重组,主体企业陕西飞机制造厂,改组为陕西飞机工业集团。其他配套企业部分破产重组、部分搬迁,基地所剩企业和厂家,合并重组为汉中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基地”也已成为历史名词。
但是根据我了解的情况,基地是三线建设最早的一批项目,年10月份,汉中县就成立了“三机部陕南地区新厂筹建处”,这在当时是一个及其大胆,而且及其困难的决定。
因为从战略布局考虑,已经在贵州,放在汉中是合理的,但是困难是什么,当时的汉中还是一个传统农业县,没有任何工业基础,更不要说当时最先进的航空工业,所以年,当时国内最大的飞机发动机单位成都厂,就已经派出援建队伍来到汉中,他们接到的命令,是在两年内,在汉中建设6家航空发动机制造相关单位,形成一个完整的航空发动机工业生产基地,包含主机厂,配件厂,工具厂,锻造厂等,建成后要达到年产军用飞机发动机整机台的规模。
基地从64年开始建设,直到年才基本建成,下属26个建设单位,职工将近4万人。19个工厂,指挥机关1个、档案馆1个、综合服务站1个、仓库一个、医院一个、学校2所。整个基地分布于汉中市、城固县、南郑县、勉县、洋县、西乡县、宁强县这一大片区域里面。
最早基地是被规划建设成歼击机生产基地,其实和基地是有重复的,所以到了69年的时候,整体的国防建设战略发生改变,就已经确认,将基地改为运输机制造基地,所以的部分项目就开始缓建甚至停建。
年,正式决定将基地改成运输机制造基地,然后当时最新型的运输机是运8,当时负责研发的单位是陕西的厂,也就是后来的西飞,基地就从手上把运8的项目给接手过来,开始研发仿制生产,到了年12月29日,基地首架运8运输机成功试飞。
运8作为当时我国研制的唯一最大的、也是国产飞机中唯一能进藏的中程中型运输机,不仅经历了高温、高寒、高原等恶劣环境的考验,而且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唐山地震救援、抗洪救灾及国民经济建设中立下显赫战功。年彤辉机械厂、劲松机械厂和飞机设计所,分出来单独建立了,陕西飞机制造公司,而基地其他单位,实际上是成了航空配件生产基地。年,运八飞机投入批量生产。
从此以后,陕飞的名字就和特种飞机研发制造联系在一起,直到现在。基地下属有19家工厂,基本都是航空运输机的配件厂,改制以后,核心的单位都合并进了陕飞或者是汉中航空,但是很多当年远在深山里的配件厂,都搬迁改制,老厂房基本都废弃了。
汉中南郑区就有好几家光学仪器仪表厂,石门村的华航光学仪器厂,军工代号“厂”,据说是基地最大的配件工厂,对外通信地址汉中81号信箱。工厂于年10月筹建,年5月正式动工兴建,年初步建成投产。
新集镇华山沟的华燕仪表厂,军工代号“厂”,主要研制和生产飞机、导弹上的仪器仪表,工厂当时有五个超净车间,洁净条件号称“亚洲第一”。年,华燕厂开始搬迁,至年该厂搬迁完毕。
梁山镇的国营东方仪器厂,军工代号“”厂,由于邮箱编码是“57”,当地人又习惯称之为“57”厂。当时主要生产飞机仪表。年宣布破产。
这些厂虽然都在县城甚至山沟里,但是工厂内部犹如一个小社会,百货商店、理发店、银行、邮电局、幼儿园、子弟学校、澡堂、医院、职工大食堂、招待所,一应俱全,在山沟里修建了一座繁荣的小镇。
如今,这些单位早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长眠于深山之中,经过几十年风雨的洗礼,变得有些沧桑破败。家属区住宅楼房、学校、技校、车间保存还算完好,但只有少数建筑仍在使用,大部分的建筑物都处于闲置状态。高大坚固的楼房,虽可以看出当年的辉煌,但人去楼空,给人无限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