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完整的施组之第四章专项施工方案第一节

第一节测量工程

1.测量难点

1)由于建筑物沉降、变形的影响,设置的测量点位会发生变形或移动,影响测量精度。

2)标高变化的影响大,需长期监测建筑物的沉降,先前设置在各楼层上的标高线(点)变化也不尽相同,应时对上部结构的标高进行修正。

2.测量准备

1)主要测量仪器

2)人员配备

3.基准控制点(网)的复测

测量工作实施前与业主进行基准控制点(网)书面和现场交接,对业主提供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点的测量成果资料和现场控制点(网)进行复测,并将复测成果报业主和监理审核。在施工过程中定期对控制网点进行校准。本组团工程主控制点坐标如下。

4.布设原则及精度

1)原则

①平面控制先从整体考虑,遵循先整体、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则。

②轴线控制网的布设根据设计总平面图、现场施工平面布置图等进行。

③控制点选在通视条件良好、安全、易保护的地方。

④控制桩位必须用混凝土保护,地面以上设醒目的围护栏杆,防止施工机具车辆碰压。

2)平面控制网的测量精度要求

5.平面总控制网(一级)

平面总控制网(一级)由建设单位委托武汉市规划局提供,分地下室施工阶段和地上主体施工阶段两部分进行投测,且布设成环形。

6.轴线控制网(二级)

轴线控制网与平面总控制网保持同步,也在地下室施工阶段和地上主体施工阶段分别布设成矩形,主体施工阶段布置在楼层内(通常布在首层),采用全站仪直角坐标法与极坐标法相结合进行测设。三级测量控制点平面布置图如下:

7.高程控制网的建立

1)控制点的布置

高程控制网以业主提供的场区水准基点为依据,每个地块均应在地下室施工阶段和地上主体阶段施工阶段的平面总控制网点上拟布设3个控制点,形成环形闭合水准路线。

2)控制点测量

高程控制测量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规定的二等水准测量要求进行,仪器为数字水准仪。测站观测顺序为往返测:奇数站为后—前—前—后;偶数站为前—后—后—前。返测:奇数站为前—后—后—前;偶数站为后—前—前—后。

3)高程控制网等级及要求

高程控制网等级为二等,技术要求见下表。

注:高程控制网水准线路按环形闭合差计算,每km水准测量闭合差按下式计算:MW=±4mm(L为路线长度)。

8.筏板基础及地下室施工阶段测量

1)基础施工阶段放样

二级控制网的点位精度经检测无误后,直接采用“外控法”控制基坑内各轴线位置,亦即全站仪坐标法放样。根据基坑周边布置的二级控制点,测放出筏板轴线坐标坐标和各楼的轴线控制点坐标。

所需坐标根据甲方提供的施工总平面图进行定位。

筏板轴线坐标依据相关施工图纸,用全站仪放出轴线坐标后,用钢尺丈量轴线间距离进行复核。

各楼的控制角点坐标见附图,角点控制坐标用全站仪测放到底板上,用予进一步放出墙、柱等轴线的控制角点,并用红油漆作好标识。

2)高程引测到基坑内

地下室施工阶段的高程基点与基坑外围二级平面控制网点合二为一,点位要求尽量布置在基础沉降区及大型施工机械行走影响的区域之外。确保点位之间通视良好,便于联测。

9.主体施工阶段测量

1)平面轴线控制点引测至楼层中

当楼板施工至±0.m时,在基坑周边的二级测量控制点上或首级控制加密点架设全站仪,用极坐标法或直角坐标法放样测设激光控制点(即楼层内的二级控制点),各栋二级控制网的布置根据现场施工时实际进行设置调整。

激光点测放到楼面后需进行特殊的保护,在混凝土楼面预埋铁件,楼板混凝土浇筑完成且具有强度后,再次放样测设激光控制点并进行矩形闭合复测,调整点位误差,打上阳冲眼十字中心点标示,示意如下图:

为使激光穿过楼层,需在±0.m楼面激光控制点正上方的浇楼板上预留x的孔洞,浇筑楼板砼后,将点位通过空洞引测到上面各楼层,以便进行楼层轴线放样,预留洞的做法示意如上图所示。

2)控制点向上传递

在混凝土楼面架设激光铅直仪,垂直向上投递平面轴线控制点至上部楼层。

激光控制点投测到上部楼层后,组成矩形图形。在矩形的各个点上架设全站仪,复测多边形的角度、边长误差,进行点位误差调整并作好点位标记。如点位误差较大,应重新投测激光控制点,具体施工方法如下:

①在底层内部控制点上安置激光垂准仪,在上层安置激光接收板。

②打开激光器,将激光投影到激光接收板;

③调整光斑,使光斑最小,在激光接收板上做出标志;

④将激光垂准仪依次旋转90°、°、°,重复将激光投影到激光接收板上,在激光接收板上做出标志,取4个标志中心作为上层内部控制点;

⑤重复第1到第4步,直到满足要求为止。

10.沉降观测

1)沉降观测部署

①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

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作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DSZ2),水准尺采用铟合金尺。

人员素质的要求,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会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②观测时间的要求

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一般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按一定的时间段为一观测周期(如:次/30天)或按建筑物的加荷情况每升高一层(或数层)为一观测周期。

③观测点的要求

为了能够反映出建构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米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要考虑到装修装饰阶段因墙或柱饰面施工而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不能连续观测而失去观测意义。

2)沉降观测点布置

为了能反映出建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出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一般要求建筑物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m为宜,均匀分布在建筑物周围。

因本工程是深回填基坑,地下室施工过程中作沉降观测尤为重要,沉降观测点一开始全部设置在地下室基础底板上。每栋主楼观测点数为4~8个,根据主楼外轮廓走向布置。地下室沉降观测工作从基础施工完成后读零开始,每升高2层观测一次,结构封顶后每月观测一次,直至沉降稳定为止。沉降稳定标准:平均每天沉降量小于或等于0.01mm。

当主楼施工到±0.时,将主楼沉降观测点转移到首层墙体上相应位置。主楼在施工及使用过程中作沉降观测记录,作一级变形测量,每升高6层观测一次,结构封顶后每月观测一次,直至沉降稳定为止。沉降稳定标准:平均每天沉降量小于或等于0.mm。主楼沉降值应扣除上部结构施工增加荷载对墙、柱产生的压缩变形值。

墙体或柱面上沉降观测点的埋设如下图所示:

3)标高基准点的设置

标高基准点是用于观测沉降的控制点。该控制点布置在基础沉降范围以外,且基准点应形成闭合水准导线,并定期地与城市导线点进行联测,当基准点发生变化时及时恢复,以便长期观测建筑沉降。标高基准点应锚入土内1m,地面用护栏模板围护,埋设形式如下:

4)沉降观测“五定”原则

①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

②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

③观测人员要稳定;

④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

⑤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

5)沉降观测精度要求

根据建筑物特性、建设、设计单位的要求选择沉降观测精度的等级,如无特殊要求的,按如下指标控制:

①往反较差、附和或环线闭合差;

,n表示测站数。(或,L表示观测路线距离)。

②前后视距;≤30m。

③前后视距差;≤1.0m。

④前后视距累积差;≤3.0m。

⑤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后视点的高差容差;≤1.0mm。

⑥水准仪的精度不低于N2级别。

6)观测中的注意事项

①严格按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

②沉降观测的前后视距应尽可能相等,仪器到水准尺的距离不得大于30m。

③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观测时,水准尺应和地面垂直,不得歪斜。

④各次观测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进行。

⑤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各观测环境基本一致。

⑥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⑦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气呵成。

⑧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⑨将各次所观测沉降结果应及时整理成成果资料,及时通报业主及现场监理工程师,工程竣工后,将成果资料整理归档。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277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