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5日,云南发生“通海大地震”,医院60人的医疗队连夜飞到灾区。当时灾区仪器和药品都极度缺乏,就是在一个单位胰岛素都没有的情况下,有一位医生成功抢救了一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这位医生便是我国临床内分泌学界的第一位院士,史轶蘩。
史轶蘩生活照结缘协和“内分泌
年,史轶蘩在江门出生。崇尚教育的风气让史家人才辈出,史轶蘩的祖父史国桢曾任溧阳公署衙门会计,并兼溧阳高山女校校长;史国桢的小弟史国纲早年就读于美国哈佛大学,回国后曾任中央大学政治系主任;史轶蘩的父亲史恩灏能说一口流利的牛津腔英语,考入海关后留在海关工作。
史轶蘩幼年时期史轶蘩幼时被送到江苏金坛的外婆家生活,直至日本全面侵华战火蔓延到长江下游后,才辗转来到父亲工作的城市——青岛。
在青岛,史轶蘩进入了教育质量出众的圣功女中就读,她勤奋刻苦,在校成绩优异,屡拔头筹。
圣功女中班级合影(第二排左二史轶蘩)年,史轶蘩考入燕京大学医预系,完成三年的预科阶段后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实习。在繁重的学业压力和激烈的竞争中,史轶蘩游刃有余,年因成绩优异被授予国际菲陶菲荣誉学会颁发的金钥匙奖。
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内分泌领域几乎一片空白。由于不具备测定激素的技术,内分泌疾病的诊断基本上依赖临床症状,常常会导致患者错过早期治疗的关键时期,医生只能控制并发症,无法根治疾病。
年,史轶蘩毕业后进入医院内科工作。年内分泌科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独立于内科的内分泌专科。史轶蘩跟随著名的内分泌学专家刘士豪教授进入内分泌科,从此终生从事内分泌专业。
年1月5日,我国云南省通海县发生了7.7级大地震,医院60人的医疗队连夜飞到灾区。在当时灾区仪器和药品都极度缺乏,甚至一个单位胰岛素都没有的情况下,史轶蘩凭借多年临床经验成功抢救了一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
以身试验确保临床准确性
垂体是身体内最复杂的内分泌腺,会分泌包括生长激素在内的多种激素。
史轶蘩作为垂体组的负责人,开始着重研究生长激素测定法。她利用陆召麟教授从英国带回的生长激素标准品,组织实验室的人开始筹备建立生长激素的测定方法。通过创新性地使用静脉注射代替经典的皮下重复注射,史轶蘩团队成功地建立起生长激素测定的方法。
有了测定方法上的突破,史轶蘩立即带领垂体组对垂体病进行研究,包括垂体生长激素瘤以及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和分泌不足的经典疾病——肢端肥大症(巨人症)和矮小症的研究,从而确定了这两类疾病在中国人群的诊断标准。其可靠性和及时性均达到了国际水平,让原先按照临床表现难以确诊的病人能够通过生长激素测定的方法得到诊断。
史轶蘩工作照片在一项项科研硕果的背后,史轶蘩和她的团队付出了鲜为人知的艰辛。许多垂体疾病的诊断标准均需要建立功能试验。史轶蘩和垂体组的资深研究员邓洁英、两名门诊护士全部“以身试验”,以确保药物的临床准确性。
年,史轶蘩前往美国进行科学研究。两年后,她拒绝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挽留,带着平时省吃俭用购买的一批实验仪器,毅然回到了祖国。
她认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儿女,根在中国,既然选定了要做生命的保护神,就应服务于祖国。
史轶蘩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正是这种勇于奉献、一心为国的精神为史轶蘩带来了丰硕的科研结晶,也带领我国的内分泌学科从落后的状态赶上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年,史轶蘩最早在我国用神经内分泌药物治疗下丘脑垂体疾病,如用生长抑素治疗垂体生长激素瘤,用人生长激素治疗矮小患儿,使患儿身高平均增长10余厘米。其中,垂体卒中的分类、治疗原则和预后,生长抑素受体激动剂有形成胆结石的副反应等研究成果均位居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
年,史轶蘩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临床内分泌学界的第一位院士。
“每一个病例都是一份科研资料”
我国内分泌科专家金自孟与史轶蘩共事了近50年,至今他仍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史轶蘩对他说的一句话:“你见到的每一个患者,每一个病例都是一份科研资料,所以要对每个患者都详细询问并记录病史。”
实验工作照(左一高素敏、左二史轶蘩、史轶蘩非常注重在每一天门诊过程中积累的临床资料。每进行一项研究,她都会非常严谨地收集相关疾病的资料。例如,当她开始从事肥胖疾病有关的研究时,每一例肥胖患者都需要填写三大张病例表格,包括年龄、身高、体重、父母三代的肥胖家族史、糖尿病和高血压家族史以及运动和饮食情况。
此外,对于所有特殊疾病的患者,史轶蘩坚持要求建立大病历,把病历医院,方便进行科学研究,也为病人后续就诊提供完整的病历资料。史轶蘩曾说,医院有医院规模大的优势,在建立和推广临床诊断标准方面责无旁贷。
为了方便资料的收集整理,史轶蘩在科里提出并实行“卡片制度”,要求把每一位内分泌患者的信息都登记在卡片上,然后编号保存。正是由于当时这简单的一小步,才使得协和内分泌科在之后的科学研究中拥有了庞大且丰富的病例资源库。
史轶蘩的科研成果中,多数是来自这种长期坚持的统计性研究工作。最突出的成绩便是她领导的研究小组分析并总结了国际上最大例数(例)的垂体瘤临床表现,并在国内率先建立了7种垂体激素的检测方法和11种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的功能试验。
史轶蘩(最后一排右二)参加巡回医疗队此外,史轶蘩还花费了2年时间,对北京地区10万余中小学生普查了特发性生长激素缺乏症(IGHD)的患病率,得出生长激素缺乏症(矮小儿)患病率为1/的结论;同时还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绘制出各年龄组值和疾病病理值。
她还建立了各种内分泌疾病的筛选和确诊试验、疾病的分类分型标准。随后,她在国际上最先设计鉴别下丘脑性和垂体性IGHD的5天法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兴奋试验,证实不少患者常同时伴有多种垂体激素分泌功能缺陷。
这些研究工作对于医学界而言,贡献巨大、意义非凡。
近乎“偏执”的严谨
在史轶蘩的每一位学生心中,这位老师最大的特点便是严谨,甚至是一种近乎“偏执”的严谨。史轶蘩对科研精确到每个细节、每个数据,从不允许半点马虎。
“写现病史一定要言之有物,要注重临床诊断。”
因此,史轶蘩给学生提出的任何一个问题,都需要回答者给出一个非常准确的答案,绝不能仅凭印象,必须有资料从各个方面加以佐证。
史轶蘩的严谨还体现在医疗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包括在患者诊治过程中。对于患有垂体瘤等内分泌疾病的患者而言,一些激素检查的结果往往受到环境因素、个体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一旦遇到检查结果与临床不符的情况,史轶蘩就会毫不迟疑地拿起电话找实验室的检测人员询问这一批检测结果的重复性和可靠性,甚至还会要求实验室检测人员免费再为患者进行一次测定。
曾经有一期临床试验是在史轶蘩的团队下开展的。在研究期间,督导员来医院检查医用临床病例报告表(CRF表)的填写情况。这位资深的督导员打趣说,“如果能有一份表格找不出一丁点儿错误,我们就开一瓶香槟”。结果出乎这位督导员的意料,当天香槟不止开了一瓶。一本将近页的CRF表毫无错误,是这位督导员几十年工作生涯中几乎未曾见过的情况,足以证明史轶蘩将她对科学的敬畏传达到了团队每一个人的心中。
史轶蘩有许多称号,很多人会称呼她为史院士、史主任、史老师等等,然而她最喜欢听到的是“史大夫”,因为这是她热爱一生的职业称呼。
晚年的史轶蘩卧病在床,但她心里仍然挂念着患者,经常说的梦话还是工作上的事。
年2月13日,史轶蘩因病与世长辞,但她这种厚德载物、大爱无疆的品格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文: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参考资料:
1.《史轶蘩院士口述访谈资料》,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2.医院内分泌科,《大爱无疆厚德载物——记我国著名内分泌学专家史轶蘩院士》,《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年08期,第-页
3.李乃适,《一世悬壶内分泌,经年铸剑垂体瘤》,《中国医学人文》,年02期,16-19页
4.桑田,《于无声处显真章——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史轶蘩教授》,《中国处方药》,年第7期
5.史轶蘩,《与青年医生谈谈如何减少误诊》,《临床误诊误治》,年第1期
6.本文图片来源于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