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编制依据
2、工程概况
2.1、工程总体概况:
2.2、建筑设计概况
3、施工准备
3.1、测量人员:
3.1.1、人员组成
我单位成立测量管理小组,由项目技术部部长负责小组日常工作,由拥有丰富施工经验的测量工程师进行测量放线及验线工作。
测量组具体负责第一级精度控制网的放样。配合施工作业队、分包单位管理第二级精度控制网放样,监督施工作业队、分包单位施工放线工作,并配合监理及其他方对分包单位的验线工作。
各分包单位相应成立专业施工测量小组,负责施工区域或项目的具体施工测量。分包单位所有的测量员必须持有测量员资质等级证书。
3.1.2、人员培训
开工前,充分熟悉施工图纸、掌握该项目建设工程的特点及测量难点,加强技能的培训。要求测量人员熟悉并掌握各种测量仪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针对不同施工区域及项目,选择相应的施测方法,制定测量方案。
由项目技术部针对现场情况及施工方案情况对项目所有测量员(包含分包单位测量放线人员)进行交底。
3.2、技术准备:
3.2.1、器具准备
测量工程主要用三种仪器:经纬仪、水准仪、全站仪。工具主要有:5m小卷尺、50m钢卷尺、水准尺(塔尺)、线坠、施工线、墨斗、扫帚、红蓝铅笔、等。主要测量仪器见下表:
3.2.2、图纸校核
1)总平面图校核,包括用地红线桩的坐标、角度和距离;建筑物定位依据及定位条件;竖向进行逐一校核。
2)建筑施工图纸校核,内容包括建筑物轴线的几何关系;平立剖面及节点大样的几何尺寸,各层相对高程与总图是否对应。
3)结构施工图纸校核,校核墙、柱及梁等结构的尺寸,校核结构图与建筑图、设备图是否对应。
4)线桩、水准点校核,依据总平面图及钉地桩通知单对红线桩的原始依据进行校核,校测红线桩的距离、夹角及坐标,校测水准点的高差。
5)与业主办理红线桩、水准点及相关测量原始资料的交接手续。对移交后的桩点进行保护。
6)认真阅读图纸,将原始地表高程、建筑物重要结构单元的主要轴线和标高控制点、施工界面处的主要控制线(点)和标高、实际施工中所取得的可靠数据等进行分类汇总,建立测量数据库。
7)规划部门共交有3个原始坐标控制点位,3个原始高程控制点位。分别为:
H0:X=Y=
H1:X=Y=
H2:X=Y=
Hm:X=Y=
BM1:(芙蓉路门口左/右**处)
BM2:(春晓路门口左/右**处)
BMn:(**路门口左/右**处)
现根据测绘院给定的点位,将该楼引出二级控制桩(此工作在现场道路或冠梁完成后进行),分别为:
A0:X=,Y=
A1:X=,Y=
A2:X=,Y=
A3:X=,Y=
A4:X=,Y=
A5:X=,Y=
A6:X=,Y=
3.2.3、建设工程测量成果及二级控制桩
3.2.4、原基准坐标桩的交接及校测:
在工程开工前,进行现场原始永久性的基准坐标桩的交接。交接桩测量资料必须齐全,并应附有标桩位点示意图,标明各标桩平面位置和标高,必要时并应附文字说明,依照资料,现场核对进行点位交接并签字。同时,应立即组织测量人员对业主提供的基准坐标桩进行必要的复测工作。
3.3、过程管理
本工程在测量工作中,确立测量流程,建立测量数据库、测量人员、仪器台帐,并进行定期的更新和检查。
3.3.1、测量工作中将全面以数字化测量模式取代传统的常规测量模式,在数据计算、数据传输、数据采集、内外业计算、成果输出全面使用数字系统管理,最终与公司标准实现对接。在平面测量过程中主要采用全站仪进行。高程控制和沉降观测采用数字水准仪进行。对于比较简单的细部测量亦可采用常规测量方法。数字化管理工作流程详见下图所示:
数据管理工作流程图
3.3.2、建立测量人员台帐,将所有参与施工的自有、各专业分包、各协作单位的测量人员的信息均登记在册,并向监理单位呈送承担测量工作的单位和员应具备的相应的执业资质。
3.3.3、严把仪器进场关,所有进入现场的测量器具均具有省市级法定计量检定部门出具的检定证书,并在有效期内使用。所有仪器的精度必须与所执行的工作任务相匹配,并在使用期间要始终保持受控状态。
3.3.4、由于建筑施工的特点,分包单位进场、退场时间不一致,故测量人员、仪器数量、种类变化较大,测量台帐应实时更新。
3.3.5、标识统一。所有控制桩点、监测点均设标识牌,牌中注明桩点的名称、点号、数据及管理单位;对于细部测设的点位、线段用油漆进行标识,注明其性质和相关数据,见下表。
4、施工安排4.1、劳动力组织:
在项目部技术部设测量组,配备专业测量人员2名以及仪器;施工作业队设测量组,负责本队施工测量工作,施工队测设的关键控制点的测量成果都要经过项目部测量组复核,因此本工程施工测量设立两级测量机构,采用三级管理的模式进行。测量工必须相对固定而且应该经过培训。各类测量人员必须持有相应上岗证。
4.2、职责分工
4.2.1、检测并签认上级测量部门交给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点,并对本区域的测量标志进行保护。
4.2.2、测设和加密本区域所需的主要轴线点、中线点和施工水准点,并报上级测量主管机构检测。
4.2.3、负责本区域的施工放样、定位和其它零星测量工作。
4.2.4、负责本区域控制点埋设工作。
4.2.5、经常检查和保持测量控制点完好性以及相邻点间通视。
4.2.6、负责本区域的施工测量资料的收集,并送到项目部归档。
5、主要施工方法
5.1、原始基准标桩的交接及校测
在工程开工前,应及时联系业主,进行原始永久性的基准坐标桩的交接。交接桩测量资料必须齐全,并应附有坐标桩位点示意图,标明各种标桩平面位置和标高,必要时并应附文字说明,依照资料,现场核对进行点交并签字。同时,应立即组织测量人员对业主提供的基准标桩进行必要的复测工作,并在15天内将复测结果书面提交给业主。无误后方可使用,如发现问题及时通报业主及交桩单位研究解决。无误后,由我项目部负责保护起来作为定位该工程具体位置的依据。场区内的桩点保护采用钢管围成护栏的形式,并涂刷红白油漆做好标记。详下图。
原始点位的保护5.2、定位测量5.2、定位测量
根据测绘院测设的定位控制桩点,采用极坐标或直角坐标的方法进行测设。在控制网中应包含重要点位和重要轴线;要和主要轴线保持平行关系;要保证每施工流水段中至少有四条两两相交的控制线。高程控制点布设以保证施测为原则。
5.3、平面控制网的布设
5.3.1、平面控制网的布网原则
5.3.1.1、先整体,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
5.3.1.2、控制点要选在通视条件良好、安全易保护的地方,且分布均匀。
5.3.1.3、根据现场交桩点坐标与建筑总平面图上建筑物角点坐标,采用CAD辅助设计软件精确计算出红线点至各主控制点的直径、方位角等必要数据。
5.3.1.4、采用全站仪综合激光测量功能,按照先前计算出的数据进行工程定位放线工作,施放完所有总控制网及建筑物坐标后,要求按照不同于第一次施放时的方法对已完成坐标点进行复测,保证放线精度符合要求。
5.3.1.5、工程定位测量查验完成后,在主控制轴线引桩的基础上加密测设其它轴线。其它轴线的测设时采用经伟仪,根据总平面图及建筑、结构施工图,测设该建筑物的施工轴线控制网。注意对施工的控制点进行保护,在每个控制点的四周设置围栏及明显标志。
5.3.2、控制网的精度设计
平面设计网的技术指标见下表:
控制网主要技术指标
一级高程控制网的技术指标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进行引测,相邻两点高程误差要求小于±0.1mm。二级高程控制网的技术指标按国家三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进行引测,相邻两点高程误差要求小于±1.0mm。引测方法采用附和或结点水准测量。
5.3.3、平面控制网的建立
进场后首先以测绘部门提供的有效坐标点为依据,建立以工程主要轴线位置为准施工控制桩(及高程),该控制点均设置在轴线与轴线交点或轴线与轴线借线的交点上,再使用全站仪根据计算数据直接定点,进行测绘。该控制点网是工程整体控制和变型监测的依据和基准,用以保证各单项工程之间的连贯性和统一性。
5.3.4、控制网的精度保证措施
高精度控制网的精度保证的关键是其桩点的长久稳定性的保持。因此其埋设要按照国家二级变形监测基准点位的要求进行。对于施工控制网,其控制点位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位移现象,因此在使用期间要适时的对其进行校测,平差后解算出每个点位数据修正值。此项工作每月进行一次。
5.3.5、桩点的设置
首级平面控制桩基准点应布设在无变形影响的区域;半永久性二级平面控制桩基准点应布设在变形影响较小的区域;监测点应设在变形量大,应能切实反映变形量和变形特征的位置。对于使用时段较短或精度要求较低的控制桩可采用木桩,水准基点借用平面控制桩。
控制桩混凝土直径0.5m,桩顶标高为场地设计标高下0.3m,顶部预埋mm×mm×6mm钢板,点位中心镶嵌φ1mm铜芯,在桩顶面的角上设水准点,水准点高出钢板5~10mm,一级网埋深不小于2m,二级网埋深不小于1m。控制桩四周用钢管做×的防护栏和醒目的标记,确保桩点不被压盖、碾轧、扰动,要保持控制桩间的通视。
5.3.6、标识
所有控制桩点、监测点均设标识牌,牌中注明桩点的名称、精度等级、点号、数据及管理单位;对于细部测设的点位、线段用油漆进行标识,注明其性质和相关数据。5.4、建筑物的基础放线
基础放线:在垫层上,建筑外轮廓轴线投测闭合,经校测合格后,用墨线详细放出细部轴线与有关边界线。
5.5、±0.00以下结构施工中的标高控制
5.5.1、高程控制点的联测
在向基坑内引测标高时,首先联测高程控制网点。经联测确认无误后,方可向基坑内引测所需的标高。
5.5.2、坑底标高基准点的引测方法采用悬吊钢尺法,以现场高程控制点为依据,采用S1水准仪以中丝读数法往基坑测设附合水准路线,将高程引测到基坑施工面上。标高基准点用红油漆标注在基坑侧面上,并标明数据。
计算公式bˊ=H0-H1+aˊ-a+b
H0——首层标高基准点高程;
H1——待测楼层设计标高;
aˊ——S2点水准仪在50m钢尺上读数;
A——S1点水准仪在50m钢尺上读数;
bˊ——S2点水准仪的塔尺读数;
B——S1点水准仪的塔尺读数;
5.5.3、土方开挖标高控制:在土方开挖即将挖到设计底标高时,测量人员要对开挖深度进行实时测量,即以引测到基坑的标高基准点为依据,用S1水准仪抄测出挖土标高,并撒出白灰点指导清土人员按标高清土。
5.5.4、施工标高点的测设:施工标高点的测设是以引测到基坑的标高基准点为依据,采用水准仪以中丝读数法进行。施工标高点测设在柱立筋上(或钢柱上),并用红油漆作好标记。如下图:
5.5.5、支立模板时的测量控制
1)中心线及标高的测设
根据轴线控制点将轴线(或控制线)测设在靠近墙体底部附近的楼层平面上,并在露出的钢筋上抄测出楼层+mm或+0mm标高线,控制模板平面位置及高度,其中+mm线在顶板模支设并加固完成时引测,用于检测模板标高及控制混凝土标高;+0mm线在混凝土板浇筑完后引测,用于精确控制上层模板标高及平差纠正+mm线。
2)模板垂直度检测
模板支立好后,利用吊线坠法校核模板的垂直度,并通过检查线坠与轴线间距离,来校核模板的位置。
5.6、±0.00以上施工测量
5.6.1、首层底板浇注完混凝土后,达到一定强度后,在轴线控制桩架设经纬仪,后视同轴线方向桩,将主控制轴线投测到混凝土面层,经过角度及距离校核合格后,使用钢尺量测出其他轴线,作为首层墙、柱等平面位置施工依据。
5.6.2、平面控制测量:本工程±0.00以上的轴线传递采用激光铅直仪竖向投测法。
5.6.2.1、平面控制网的布设
A.内控点布设
平面内控点根据施工流水段的划分进行布设,每一流水段至少布设3个点,作为该流水段的平面控制点。
B.埋件的埋设
内控点布设在首层,在相应位置上需预先埋设铁件并与楼板钢筋焊接牢固。以后在各层施工浇筑混凝土顶板时,在垂直对应控制点位置上预留出a=mm的放行孔洞,以便轴线向上投测。
C.预埋件作法
预埋铁件由××8mm厚钢板制作而成,在钢板下面焊接F12钢筋,且与底板焊接浇筑。
D.控制点的测设
待预埋件埋设完毕后,将内控点所在纵横轴线分别投测到预埋铁件上,并用全站仪进行测角、测边校核,精度合格后作为平面控制依据。内控网的精度不低于轴线控制网的精度。内控点如下图:
E.激光接收靶
激光接收靶由××5mm厚有机玻璃制作而成,接收靶上由不同半径的同心圆及正交坐标线组成。接收靶示意如图:
5.6.2.2、内控点竖向投测
首先将激光铅直仪安置在已作好预埋铁板的控制点上,对中整平后,置竖直度盘为0°00ˊ00,仪器发射激光束,穿过楼板预留洞而直射到激光接收靶上,激光铅直仪操作人员转动仪器,使激光点在接收靶上形成圆圈,上面操作接收靶人员见聚光后移动接收靶,使靶交点与圆圈中点重合,此时固定靶位,接收靶中心即控制点位置。轴线投测时,测量人员互相之间用对讲机进行联络。轴线竖向投测示意如图。
基准控制点传递示意图见下图所示。
基准控制点传递示意图
5.6.2.3、作业层轴线、细部线放样
轴线控制点投测到施工层后,将经纬仪分别置于各点上,检查相邻点间夹角是否为90°,然后用检定过的50m钢尺校测每相邻两点间水平距离,检查控制点是否投测正确。控制点投测正确后依据控制点与轴线的尺寸关系放样出轴线(或控制线)。轴线或控制线测放完毕并自检合格后,以轴线为依据,依图纸设计尺寸放样出柱边线、洞口边线等细部线。
5.6.3、高程的传递
5.6.3.1、标高基准线测设。标高基准线的布设,要根据施工流水段的划分进行,每一流水段在便于向上竖直量尺处布设3处,作为该流水段的标高基准线。标高基准线测设:从高程控制点引测建筑+1.m高程,校核合格后作为起始标高线,并弹出墨线,用红油漆标明高程数据。如下图所示:
5.6.3.2、标高的竖向传递,用钢尺从首层起始标高线竖直量取,每一施工流水段传递3个点。钢尺需加拉力、尺长、温度三差改正;
5.6.3.3、施工层抄平之前,首先校测首层传递上来的三个标高点,当较差小于3mm时,取其平均高程引测水平线。抄平时,应尽量将水准仪安置在测点范围的中心位置;
5.6.3.4、当每一层平面标高抄测工作完成后,必须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及时填写楼层标高抄测记录表、施工测量放线报验表报监理验线,验证合格后,进行下一步施工。
5.7、装饰工程及设备安装工程施工测量
5.7.1、装饰工程与设备安装工程施工测量的精度要求
5.7.1.1、水平线:每3m两端高差应小于±1mm,同一条水平线的标高允许误差为±3mm,在不便于用水准仪的地方或立面上可安装连通水准器或五线水平仪引测。
5.7.1.2、室外铅垂线:使用经纬仪投测,两次投测结果较差应小于2mm,特殊情况,倾角超过40°时可采用陡角棱镜或弯管目镜。
5.7.1.3、室内铅垂线:可用线坠或经纬仪投测,其精度应高于1/0。
5.7.2、地面面层施工测量
5.7.2.1、标高控制线:在四周墙面与柱身上测设出50cm水平线,作为地面面层施工的标高控制线。
5.7.2.2、检测标高用水准仪的选择:测量允许误差大于±2mm时,可选用DS3级,测量允许误差小于1mm时,必须选用DS1级水准仪。
5.7.2.3、检测标高和水平度的点距:大厅宜小于5m,房间宜小于2m或按照施工交底数值。
5.7.3、吊顶和屋面施工测量
5.7.3.1、吊顶施工测量
A、水平线:以0cm线为依据,用钢尺量至吊顶设计标高,沿墙四周弹水平线。
B、十字直角定位线:其中一条与外墙面平行,十字线按实际空间均匀确定,直线点标在四周墙上。
C、吊顶各种装饰和设备位置的确定:在地面上按照1:1放大样后投点到顶棚上,当层高大于5m时使用激光投点仪,小于5m时用五线水平仪(红外线),或者以顶棚十字定位线为基础向四周扩展等距方格网来控制。
5.7.3.2、屋面施工测量:卷材防水测设十字直角控制线,检查流水坡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测设水平控制线及各向流水坡度控制线。
5.7.4、墙面装饰施工测量
5.7.4.1、内墙面
A、竖直控制线及水平控制线:竖直控制线应按1/0的精度投测,水平控制线应符合装饰工程测量的一般要求。
B、分格分块:应按高于1/00的精度测量。
5.7.4.2、外墙面
A、四角吊线:用钢丝在建筑物四角固定铅垂线,控制墙面竖直度、平整度、及板块出墙的位置,精度符合装饰工程测量铅垂线的一般要求。
B、水平控制线:符合装饰工程测量的一般要求。
5.7.5、窗的安装测量
5.7.5.1、安装前检测结构:检测门窗洞口的净空尺寸偏差,检查外墙偏差。
5.7.5.2、控制线:按照装饰工程测量的一般要求,弹0cm控制线,使用DJ6级经纬仪作竖向投测,根据需要在外墙面弹竖直通线
5.8、监测实施方案
5.8.1、实测项目
基坑及周边建筑检测的内容包括:基坑支护结构边坡水平位移监测、基坑支护边坡竖向位移监测、基坑护坡桩桩顶水平位移监测、周边建筑竖向位移监测等项目。
5.8.2、基坑及周边建筑监测措施:
由于本工程基坑开挖深度较深,为保证邻近建筑物和道路的安全,本工程拟在基坑土方开挖和基础施工期间,对本工程的支护结构和邻近建筑物进行必要的位移观测,以及时了解支护结构的工作情况及邻近建筑物和道路的使用情况。
6、质量要求
6.1、质量标准
6.1.1、测量人员每次施工放线前,均应仔细审阅图纸,确保按图(及变更)施测放线。放线时,图纸应放在现场,以方便随时核对。
6.1.2、测量人员应边放线边自检边校核,完成分段放线工作后及时报请监理进行验线,合格后并签字后方可进行下一步工序。验线工作要有检查记录。对验线成果和放线成果之间的误差处理:
6.1.2.1、两者之差小于1/2限差时,放线成果计为优良。
6.1.2.2、两者之差略小于或等于限差时,放线成果计为合格。
6.1.2.3、两者之差大于限差时,不予验收,次要部位可另其局部返工。
6.2、允许偏差
轴线竖向投测的允许误差
各部位放线的允许误差
7、其他要求
7.1、测量仪器管理措施
7.1.1、所有仪器设备都应有检定合格证,并按周期检定。
7.1.2、仪器检定按照国家(市)各类设备检定规程规定的周期、检定方法、检验准则在国家授权的计量单位进行检定。
7.1.3、保存检定记录,建立仪器管理台帐,内容主要包括:型号、数量、检定时间、搬运、收发使用等。
7.1.4、现场设仪器柜,测量人员负责仪器日常管理。
7.1.5、各作业组应将使用仪器清单及有关资料上报项目部技术部测量组,统一管理。
7.2、施工测量安全措施
7.2.1、测量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杜绝冒险、违章作业。
7.2.2、土方开挖(标高控制):
7.2.3、夜间施工照明应足够;
7.2.4、测量人员及塔尺应远离挖土机活动范围或测量时挖土机暂停作业。
7.2.5、坑底作业时,施工操作人员休息或操作完毕应及时远离边坡根部。
7.2.6、测量人员临边作业(坑、槽边,楼边,洞口边)应系牢安全带,确保人身及测量仪器安全。
7.2.7、操作人员高处作业(离结构层、面≥2m)时应有防护架,并应系牢安全带。
7.2.8、测量人员严禁疲劳、酒后上岗操作。